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行業資訊

供熱行業未來需多元化擴大地熱等新能源消費

中國能源研究會低碳智慧供熱技術專委會日前發布的《面向雙碳目標新型智慧供熱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提出,供熱行業未來需推進智慧化、多元化和靈活化等多種轉型,實現供熱從傳統粗放產業到現代化產業、從單一化石能源依賴到多能互補、從單一熱價向兩部制熱價的多重轉變。

當前供熱業主要依賴熱電聯產,供熱價格長期不變,原料成本波動無法體現于價格。供熱企業經營面臨壓力,精細化管理、節能降碳轉型積極性有待提升。而近年來,供熱計量不斷推進,居民有望實現“按需用熱”,供熱企業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或可隨之提升。同時,新型熱源不斷豐富,當前國內生物質清潔供暖面積達到約3億平方米,北方地區具備實現1.6億平方米核能供暖能力,預計2025年地熱供暖面積將達20億平方米,多元靈活的供熱模式初具雛形。

■供熱計量持續推進

目前,我國北方城鎮地區供熱仍以燃煤為主要原料,熱電聯產、區域鍋爐房等大中型集中供熱作為主要供熱方式,熱源結構中燃煤占比約80%,地熱和生物質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各類余熱等其他熱源作為補充。供熱時間較長的東北城鎮地區燃煤集中供熱占比高于95%。同時,由于煤、熱價格多年“聯而不動”,多數城市現行居民供熱價格已執行十年以上,近年煤價維持高位,當前供熱價格與成本倒掛,熱力企業經營面臨壓力。

今年以來,寧夏內蒙古山東等地出臺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相關政策,其中明確提出推進供熱設施設備更新,加裝熱計量裝置。通過該裝置,有望實現根據用戶用熱量收取采暖費,通過“多用熱多交費、少用熱少交費”的方式,推動用戶側按需用熱,供熱企業降本增效、節能降碳。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安裝供熱計量裝置的建筑面積約25億平方米。

按熱量的計費方式可以提高企業進行精細化管理、開展節能降耗改造的積極性,改善盈利情況。對地方政府來說,可以降低地方財政補貼壓力,同時提高能耗和碳排放管理水平。而在居民用戶層面,可以解決冷熱不均、過冷過熱等問題,實現精準供熱和按需用熱。

供熱行業未來需多元化擴大地熱等新能源消費-地大熱能

■完善智慧供熱基礎

《藍皮書》指出,供熱計量是構建新型智慧供熱系統的必要環節。“源—網—站—戶”各環節物料、熱量、溫度、壓力等參數的計量是實現供熱系統智慧調控、能耗雙控、碳排放雙控的必要手段,對構建新型智慧供熱系統具有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

受樓體和管道設計影響,一棟建筑內的供熱效果往往不均衡,過冷與過熱供熱同時存在的現象突出,能源浪費嚴重。通常來說,供熱企業會確保建筑中最冷戶溫度達標,而建筑中的部分位置溫度則會超標。如果用戶開窗散熱,會造成供暖循環水降溫,增加供熱能耗。而供熱計量的推進完善了用戶側信息收集,為供熱企業綜合每戶用熱需求、整樓供熱情況,智能動態調節各戶供熱打下基礎。

但與此同時,供熱計量仍有待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投入也需加強。《藍皮書》統計,目前我國已安裝供熱計量裝置的建筑面積僅占北方城鎮集中供熱面積的約15%,其中實現供熱計量收費的面積占北方城鎮集中供熱面積的比例不足6%。供熱計量設備初始建設的高成本、設備的長期維護和更換成本會給熱力企業造成一定壓力。

《藍皮書》建議,對既有建筑的供熱計量改造,應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具備安裝條件且達到平衡調控要求的,安裝戶用熱量表和戶用調控裝置。同時,鼓勵新建建筑和具備條件的既有建筑實行供熱分戶計量收費,不能滿足分戶計量條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則可以按樓棟進行計量收費

■新型熱源不斷豐富

《藍皮書》也指出,多元靈活是供熱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在傳統化石能源“有序退”的基礎上,供熱系統也應不斷擴大新能源消費,積極擴大生物質、地熱太陽能可再生能源供熱余熱

雄安新區近年持續推廣地熱供暖。其中,雄縣地處地熱田資源覆蓋達320平方公里,地熱水儲量821.78億立方米。

但也有從事地熱開發的人士指出,中國高溫水熱型地熱資源大部分分布在滇西、藏南和經濟發達、需求較大的沿海地區并存在地理錯位。包括地熱資源在內,很多新型熱源豐富的地區往往缺乏應用需求,熱能遠距離輸送仍需降本增效。

伴隨儲熱技術需求不斷上升,2023年全國蓄冷蓄熱累計裝機達到約930.7兆帕。儲熱技術清潔供熱、工業蒸汽、余熱回收等熱能利用市場有儲電技術無法參與的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