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院士:高校發展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表時間:2022-03-17 11:45:08瀏覽次數:1670
“高校學科建設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學科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強’。”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院士表示。
2016年到2020年,我國首輪“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逐步向前推進。不過,在此過程中仍然存在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夠精準、資源配置亟待優化等問題。王焰新對這些“短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院士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雙一流’高校建設中人才“短板”的表現是,戰略科學家、學科領軍人才等‘領頭雁’人才缺乏,同時優秀后備青年人才不足,在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方面存在斷層隱患。”他說。
對此,他認為,高校要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視野開闊、具有較強跨學科創新能力和團隊領導能力的戰略科學家,圍繞他們打造大批的創新團隊。同時,應突出一流人才培養導向,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布局,為造就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更加優質的“預備隊”。此外,還應優化人才評價體系和制度安排,組建由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青年人才組成的跨學科、超學科的創新團隊,在團隊中整體發揮各類人才的創新潛能。
在對接國家需求方面,王焰新認為,高校是創新成果的主要來源,但目前總體來看,產、學、研深度合作仍面臨諸多掣肘因素,如信息交流機制不暢通、驅動機制微弱、約束機制不健全、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調控機制不靈活等,導致很多高校的先進知識更多只能“躺在書本里”,沒能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為此,他認為“雙一流”建設高校要加強與企業、與行業的交流與合作,持續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精準對接企業、行業在技術和研發上的需求,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進行產學研協同攻關,助力打造“創新中國”。
在資源配置方面,王焰新認為應該把握好“三個關系”。首先是國家戰略與自身發展的關系。學科發展關鍵要建設好與本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專業群,壓縮“平原”,多建“高峰”,把有限的優質辦學資源優先保障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提升學校辦學核心競爭力。
同時,把握好優勢學科與支撐學科的關系。做好統籌布局,強化關聯生長,在鞏固提升特色學科地位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學科生態體系,加強基礎學科、支撐學科建設,培育新興交叉學科,以點帶面,形成高原上有高峰、牽引帶動、相互支撐的學科布局。
此外,把握好分步實施與重點突破的關系,構建完善科學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要讓“冷板凳坐得住”,對重大前沿性原創研究實行更有彈性、更加包容的評價,為更多“十年磨一劍”的高質量原創性成果提供延綿不絕的助力;要讓“幕后工作看得見”,正確評價基礎科學對新興技術的支撐作用,對重大成果開展關聯性、支撐性評價,打牢支撐學校高水平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要讓“桃李滿園天下譽”,有機推進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發展型激勵等相結合的育人評價體系,激勵更多教師爭做“大先生”。
“當前學術界還存在一些違反科技發展規律的現象,比如學術不端屢禁不止、科研重數量輕質量以及以“帽”取人、急功近利等現象較為普遍。”他說,這導致我國一定時期內在原始理論創新、大科學計劃、研究范式創新、原創性儀器研制等方面與國際一流仍有差距。為此,王焰新強調在學術上進一步加強平等批判、理性質疑、挑戰未知、勇于冒險、寬容失敗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