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地質旅游的開發及其知識產權保護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地大熱能 發表時間:2021-11-10 10:45:43瀏覽次數:2193
地質旅游資源作為自然旅游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特點。面對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旅游熱以及人們對旅游資源進行的大力開發,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對地質旅游資源開發時,必須按照地質旅游資源的自然規律進行開發利用,否則,一旦造成了對地質旅游資源的破壞,后果將無法挽回,給人類留下的將是永久的缺憾。
旅游業被稱為“無污染工業”,已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對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但是,對地質旅游資源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根據地質旅游資源的性質和成因特點對地質旅游資源的分類進行了嘗試,并對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
1 地質旅游資源的類型
地質旅游資源種類繁多,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國家旅游局資源開發司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作的“中國旅游資源普查分類”(1992),以及楚義芳對中國觀賞性旅游地的綜合指數評估中對旅游資源的分類(1992)都把地質旅游資源作為自然旅游資源來處理。
李京森等以旅游價值為基礎,以地質特點為依據對中國的地質旅游資源進行了分類,開辟了地質旅游資源專題研究之先河。
1.1 地層型地質旅游資源
地層型地質旅游資源是指由典型的天然標準地質剖面或意義重大的天然地質剖面所呈現的旅游景觀資源,如山東省張夏地區的寒武系地質剖面就是其中之一。山東省張夏地區的寒武系地層發育較全,研究較為詳細,是我國華北地區寒武系地層劃分和對比的標準,具有較大的科學意義和旅游開發價值。再如河南省西峽地區的白堊系地層剖面,因其中含有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及其它生物化石,對于揭開恐龍滅絕之謎和地質時期生物演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河南省西峽地區白堊系地層剖面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是科考旅游的圣地,是全世界地質學家仰慕的寶地。
1.2 遺跡型地質旅游資源
遺跡型地質旅游資源是指古生物遺體及古生物活動遺跡所形成的地質旅游資源,如河南省西峽地區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遺跡。該處最早發現于1974年,河南省地礦廳地質調查四隊(當時的河南省地質局地質十二隊)工作人員在浙川滔河馬家溝和西峽盆地發現了恐龍蛋化石,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但到了1993年,由于恐龍蛋被盜挖十分猖獗,引起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才為政府及有關部門所重視。通過近幾年科研工作者的刻苦研究,人們才認識到恐龍及恐龍蛋化石的科學價值,引發了世界范圍的“恐龍熱”,西峽盆地也受到世人的關注,西峽也成為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野外地質考察的主要路線之一。西峽盆地為什么受到這樣的重視,其意義在于:①繁盛于中生代的恐龍到中生代末突然滅絕,至今未解恐龍滅絕之謎,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成為揭開恐龍滅絕之謎最重要的實物資料;②對于研究生物界的演化甚至地球的演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③為全人類提供了珍貴的旅游資源。據查,西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分布區面積達926km2,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是全人類共同的珍貴遺產和財富。
1.3 巖漿型地質旅游資源
巖漿型地質旅游資源主要是由巖漿活動所形成的地質旅游資源,具體包括兩類:一是火山景觀,如我國黑龍江的五大連池、四川的峨眉山和日本的富士山都是有名的火山景觀旅游區;二是巖體景觀,如我國的黃山,為一巨大的花崗巖巖基,出露面積達到107km2。經同位素測定距今約14300萬年,相當于燕山運動的晚期。巖漿活動還形成了溫泉,給旅游區增添了活力。
1.4 構造型地質旅游資源
構造型地質旅游資源是由構造運動所形成的地質旅游資源,具體包括:構造運動形成的遺跡(如篙山南坡篙陽運動遺跡和少林寺西山的少林運動遺跡),構造運動形成的地貌景觀,具體的有斷層形成的裂谷及峽谷(如東非大裂谷)、斷層形成的陡崖(如太行山山前大斷裂)、斷層形成的河谷(如德國的萊茵河谷)、懸河(如黃河開封段)、斷層形成的湖泊、斷層形成的帶狀泉水和溺谷等等。
1.5 地下水型地質旅游資源
2 地質旅游的意義
2.1 地質旅游的扶貧功能
地質旅游與其他旅游產品一樣,可以在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舉措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國眾多的礦產資源分布在旅游資源蘊藏豐富的地區,與貧困地區有很大的重合性。例如我國南方成片發育的巖溶地貌的地區,人口約1.5億之多。巖溶地區具有獨特空間意義,它既有豐富水力、礦產和景觀3大優勢,又是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的典型區域。我國大多數矽卡巖型多金屬礦產產于上述地區,除了鐵、銅、鉛、鋅、汞、銻等金屬外,還有許多準寶石級的矽卡巖礦物,如石榴子石、綠柱石、黃玉、電氣石、水晶等,過去常把這些矽卡巖礦物當成廢石拋棄。其實他們都是寶貴的巖石礦物資源,是貧困山民的一筆財富,可以利用其加工成玉石工藝品和觀賞石,制成旅游商品或特色紀念品。希望有遠見的礦山經營者利用現有的部分礦山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同時,開發周圍的山水風光,發展成礦山風光旅游景區,藉此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吸引發達地區的人們前來旅游消費,促使貧困地區的民眾和地方財政脫貧致富。
2.2 地質旅游可以延長礦區壽命
國家為建設一個礦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交通、生產、生活設備。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一個礦山的礦石儲量再豐富,也有一天會被采光。資源一旦枯竭,所有的設施功能也就結束,礦山從此衰落,多么可惜。如果從現在開始,各級領導者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多角度拓展思路,有計劃地將部分礦產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觀賞性的地質體其價值遠遠超過礦石本身的價值)。旅游資源是不會輕易消亡的,可以長期反復使用,只要有足夠的可觀賞的內容,加上不斷的維護、拓展、創新和優良服務,縱然礦石采光了,礦區的壽命還是可以延續下去。由于礦區前期建設的各項功能比較齊全,部分轉化為旅游功能時,又具有投資少、建設周期短和見效快的優勢。
2.3 地質旅游具有和諧社會的功能
由于歷史的原因,礦產部門自恃礦產是國家財產,開礦是國家行為,當地政府和群眾應無條件支持。而當地群眾,尤其是貧困山民則認為,礦產部門在自家門口開礦,自己應該得到經濟上、物質上的補償。所以明里提出要求,暗里有所行動,為此雙方發生矛盾,大小摩擦時有發生。如果當地政府與礦產部門合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共同策劃,發揮各自優勢,聯合開發礦山風光旅游產品,雙方通過協商合理分配利益,就可以既不影響開礦主業,又增加一條生財之路,還為當地經濟增添新的內容,帶旺地方經濟,解決部分山民就業,改善群眾生活。共同的利益必然密切雙方的關系,也實現社區和諧久安。
2.4 地質旅游具有普及地學知識的功能
地質旅游也是一種文化旅游。地學的神奇奧妙可以激發旅游者,尤其是青少年探索大自然神秘魔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旅游者每參加一次地質旅游,每到一處,目睹一切瑰麗的自然風光、地貌組合、閃光的礦石、千姿百態的奇石,心里總會在問,是什么力量創造如此的大千世界,也總希望探個究竟。其實這種種自然景象都可以用地學加以解釋。遺憾的是,許多景區的導游在介紹景物時,往往就景論景。無話可說時,便無中生有地編造神話,且這個神話還可以千篇一律地套用到類似的不同景區。隨著游客品位的提高,游客對旅游的深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旅游組織者應該承當傳播科學知識的責任,用地學的知識解釋景物的成因,滿足游客樂中求知的高層次要求。因此,每一個地質旅游景區,便成為普及地學知識最生動、最直觀的天然課堂。
3 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是資源開發的總原則。開發是目的,不開發資源,社會經濟就無從發展,不開發旅游資源,旅游業就無從發展,保護是手段,不保護則難以持久利用,不能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從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高瞻遠矚地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很快引起全世界關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作出決定,予以采納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追求公平性。針對可持續發展,1992年6月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李鵬總理代表中國作出承諾。1992年7月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共分4部分:①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②社會可持續發展;③經濟可持續發展;④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近年來每年都在“兩會”
期間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可見黨和政府對資源、環境是十分重視的。我們只有認真執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執行“合理開發,有效保護”的總方針,才能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在21世紀中葉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可持續發展事關黨的事業,國家的興旺發達,萬不可掉以輕心。
以地質遺跡為依托的地質旅游資源,也與其他自然資源一樣,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任何個人和單位,只有愛護、保護的義務,絕無破壞的權利。地質遺跡是地質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環境又是整個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產物,主要由巖石圈及其風化產物———土壤組成。人類依賴地質環境生存和發展,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活動又不斷改變著地質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征。從某種意義說,地質環境是十分脆弱的,十分容易發生變化,如果我們能因勢利導,善于利用和改善地質環境,地質環境就能造福人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及世界上許許多多以地質遺跡為依托的名勝旅游區一直得到很好的開發和保護,就是證明,它們為旅游產業的發展產生巨大作用。而且越保護好,就越能吸引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也更為清晰,更認識到包括保護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環境在內的環境保護,保護一切自然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4 地質旅游與知識產權保護
4.1 地質旅游景點及路線的知識產權性
地質旅游景點與一般自然形態景點雖同屬于非人工景點的范疇,但它們之間卻有較大的差異。地質旅游景點的建立與命名并不依賴景物自然形態的像形,而主要在于其地質上的深刻含義。例如,曾被稱為“天塌地陷”可引發出海陸變遷、地殼位移的模擬地質旅游景點,其內涵是極為明顯的揉形短軸褶皺,由此生物演化、恐龍滅絕等一系列后續的知識畫面來顯示并充實景點的旅游內容。地質旅游景點的建立者不但要運用地質知識,而且要能滿足游客的心理需要,要根據客觀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其創造和創新的精神,這樣才能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來建立地質旅游景點。由此,地質旅游景點必然具有較高的知識含量,而且建立者也必須是十分明顯而具體的做了大量智力投入的個人或組織,這是諸如“望夫石”、“剪刀峰”之類的自然形態景點所無法比擬的。根據我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條文,地質旅游景點建立的本身就已具有明顯的知識產權性質。
由于相同的地質遺跡內容或者可以取同一個名稱的地質旅游景點可能同時存在于不同的地區,甚至廣布于國內外,而且人們很難判斷它們之間孰好孰差,所以,在這種“資源、機會平等”的前提下,誰最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誰就會最先研究、最先命名有關的景點并開展地質旅游,誰就可能最先占有其知識產權,誰就會最先得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就像廣布于世界許多地方的同一個生物種一樣,不同地區的同一個物種并不存在孰好孰差,關鍵在于誰最先對它進行研究、命名并發表,誰就自然擁有其命名權和相應的知識產權。由此,在當前激烈競爭的商品經濟大潮和知識經濟時代中,我們就不要再等待、不能再等待,客觀的競爭形勢也不允許再等待了。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創造從零開始,從命名第一個地質旅游景點和建立第一條地質旅游路線開始,盡快地打造地質旅游的完整體系。而在這以前,從理論上逐步研究出一套“地質旅游景點的建立標準”
或叫“建立指南”就更為重要了。當今國內外的有識之士們已指出,“標準”問題是企業技術創新中最高層次的知識產權問題,對此旅游界千萬不可忽視。由此,開展地質旅游的每一步都要謀求有關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4.2 開展地質旅游的建議
創造學研究表明,最先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創造,就是創新;創造常常從零開始;創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跟在別人后面,跟在外國人后面的仿效決不可能是創造,更不可能領先。為此,本文提出兩點建議:
(1)建議由中國旅游協會旅游地學專業委員會,或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旅游開發專業委員會,或國家有關部門出面組織召開關于在地質公園內開展地質旅游的研討會,進一步認識開展地質旅游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創造的領先性,繼而討論有關“地質旅游景點的建立標準”等系列問題,以便最大限度地掌握地質旅游方面的知識產權,打出國內地質旅游的品牌,為整個旅游事業做出貢獻。
(2)建議,或者叫呼吁,各地質公園的決策者或經營者能再次用創新的眼光重新審視地質公園中的有關工作,特別是與地質旅游有關的工作,在完全維護現有旅游設施的前提下用創造的精神環保型地發展地質公園中的地質旅游事業,盡快打出自己獨創的、可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特色旅游品牌。
5 結語
地質旅游資源是大自然的無私饋贈,是地球家園統一體的組成部分。開發地質旅游資源,享受大自然的無私饋贈,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道德情操,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必須實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開發與保護并重。開發具有中國特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質旅游事業,兩者應該相互映襯,相互依托,以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
上一篇 > 長江三峽西陵峽段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下一篇 > 重慶地熱資源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