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多能互補

雄安新區:打造地熱+多能互補綜合智慧能源供應體系全球樣板

地大熱能地熱+多能互補網訊:雄安新區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條件最好的地區,位于冀中坳陷中部凸起區,平面上分為容城、高陽和雄縣3個地熱田地熱田面積覆蓋新區80%以上,具有儲量大、埋藏深度適中、溫度高、水質優、易回灌的特點。地大熱能-雄安新區地熱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示意圖如圖1所示。


 

雄安新區地熱流體總儲存量377億立方米,其中容城地熱田30億立方米、牛駝鎮地熱田125億立方米、高陽地熱田222億立方米。在采灌均衡條件下,地熱流體可采量為4億立方米/年。地熱流體年可開采熱量10104萬吉焦,其中館陶組熱儲2222萬吉焦/年,薊縣系熱儲7742萬吉焦/年,其它熱儲140萬吉焦/年。全區淺層地熱能賦存條件較好,地源熱泵換熱總功率夏季983萬千瓦,冬季552萬千瓦,總換熱能力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力圖打造地熱利用的“雄安模式”,實施深部地熱勘查,實現地地熱資源開發規?;?a href="http://www.ysjjz.com/t/地熱利用.html" >地熱利用可持續性開發技術先進性、空間配置優化性、能源利用數字化、地熱開發經濟性、運行管理科學性7大特征,打造地熱利用全球樣板。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開發初具規模,但利用粗放。目前全區內已有地熱井(包括開采井、回灌井)330口,目前開發利用地熱井234口,未開發井96口。應加強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統籌協調,積極推廣應用地源熱泵供暖制冷。推廣淺層地熱能用于公共建筑、大型商業建筑和小型單體建筑供暖制冷充分利用生態用地地下空間,并與建設用地地下空間開發統籌協調,通過合理布局,實現公共建筑夏季制冷冬季供暖。

 

科學開發水熱型地熱資源,優化開采布局。發揮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作用,核心區范圍面積共192 km2,均為適宜性好區和適宜性中區。嚴格限制砂巖熱儲的開發,鼓勵碳酸鹽巖熱儲的區塊化集中采灌。禁止地熱水的直接外排,提倡采用“取熱不取水、全封閉回灌”的國際先進技術工藝實現地熱清潔開發。確定地熱區塊。根據區域內主要斷裂分布、熱儲層埋藏條件以及空間規劃布局,將每個地熱田按照地熱稟賦條件劃分區塊;單個區塊采用集中采灌模式,結合承壓水流動態,采灌井布局按照上游采、下游灌模式進行分布。運用自動數據采集與傳輸、大數據、云平臺等數據化技術,建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水質、巖土體溫度、水位、水溫、水量及地質環境災害的地熱資源信息監測及預報預警系統。

 

雄安新區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目前已全面開展,針對地熱資源特點,打造多能互補的智慧供能系統(地大熱能打造地熱+智慧能源多能互補系統)。充分發揮地熱資源可調節、易儲存的優勢,構建以地熱能為基礎的多能互補彈性供應系統。各地熱區塊分別建立能源站供能系統,各集中式能源站之間通過熱力管網互聯互通,實現站與站之間的能源調配、互為備用和補充,保障用能安全。以“地熱+電能+燃氣+太陽能”為模式,以用戶為中心,堅持采灌均衡、深淺聯用、清潔高效、永續開發,按需供能,提升能源供應系統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打造地熱+多能互補的綜合智慧能源供應體系全球樣板。